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穩產增產的招法,精準實施:三大原則,八項要點

日期: 2022-02-24  來源:黑土地保護性耕作

   圍繞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穩產增產這個核心,要實現玉米增產與保護黑土地的雙贏目標,10月27日在遼寧省昌圖縣,中國科學院人事局主辦、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承辦的“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高級研修班上,筆者在交流報告中談到,以問題為導向,破解秸稈覆蓋種植的難題,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暨梨樹模式,在堅持按照正常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進行作業實施,為了實現玉米的穩產豐產增產,這里提出穩產豐產增產的"三大原則,八項要點"。

 
  三大原則是:
 
  第一堅持精準實施。
 
  通常有一種說法稱保護性耕作為懶漢種地方。僅從播種這個環節跟常規進行對比,是少了少了一些環節,是種地的更加簡單了;但是從整個技術體系看,從整個技術的先進性和實施的復雜程度看,筆者覺得保護性耕作要求的更加精準,只有更加精準、更加規范的實施,才能發揮保護性耕作的優勢,才能夠彰顯出作業。所以說來講,保護性耕作不能按照懶漢種地法去實施;更應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講究的是精準,只有精準、規范實施才能夠保證技術實施的質量,才能保證保護性耕作的實施效果,為此第一條就是要堅持精準規范實施,玉米穩產、豐產、增產才能有保障。一句話,保護性耕作不是懶漢種地法,要精施實施,一份精準實施,一份產量收獲。
 
  第二,注意因地制宜。
 
  各地由于氣象條件,土質條件,壟距模式等方面差異性比較大,不能使用一個方案、一個藥方。必須要對癥下藥。結合自己本地的實際情況,在總的原則下,對技術模式進行適當的因地制宜進行調整改進和完善。
 
  第三突出集成配套。
 
  保護性耕作技術,必須要注意與其他農業先進技術的集成應用,比如下面講到的一苗期深松、分次追肥。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它不是一個封閉的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在堅持保護性耕作技術基本原則下,要注意吸納集成其他先進增產的農業技術措施。同時,必須要注意農機裝備的配套,例如,在秸稈量大玉高產區,秸稈歸行機、秸稈還田機以及條耕機,是與免耕機相配套的機具,不可或缺。
 
  八項要點:
 
  一是秸稈適量處理。
 
  把秸稈留在覆蓋在田間,是減輕風水蝕和保墑抗旱的重要環節,有人稱為是保護性耕作的魂,筆者曾比如秸稈是黑土地大熊貓的糧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農業農村部要求保護性耕作技術總的原則是"多覆蓋丶少動土”。所以,保護性耕作關鍵核心的一環,就是秸稈覆蓋還田;然而,壟距、地溫、播種質量、秸稈量大等問題的脅迫,直接影響關聯全量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質量、出苗和玉米產量,特別是像玉米壟距僅有六十厘米上下的地方,秸稈量又大,給作業難度加大。怎么辦,有招法,因秸稈覆蓋數量,分四種處理方式:一西部風沙干旱區,玉米產量偏中小,秸稈全量不大,再加風吹、牛羊吃,可直接免耕播種,沒有任何問題;二部分打包離田,打出百分之五十左右,可作飼料,一舉兩得;三秸稈歸行,對待播種帶秸稈歸行,可春、秋歸行,最好秋歸,相對干旱年份,可免耕播種機前配置前置歸行機,邊播種邊歸行;四對秸稈量大地塊,為使休閑行能夠容下秸稈和防止秸稈飄移,可用秸稈還田機先打碎,使秸稈體積變小,再歸行。致于秸稈碎混模式,農業農村部尚沒納入保護性耕作技術范圍,這里就不介紹了。
 
  二是采用條帶耕作。
 
  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在玉米主要產區、秸稈覆蓋還田數量比較大的地塊,可以指導采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未來條耕有望成為東北相當一部分地方的保護性耕作主要技術模式。理由是,前車之鑒。據2017年全美調查統計,條耕技術已占全美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的40%左右,有的農場甚至超過50%。同時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充分顯示出創玉米高產的優勢。在美國、加拿大等條帶耕作機,已成為獨成產品體系成熟、系列、多功能、通用的保護性耕作不可或缺少耕耕作機具。二是保糧需要。推廣保護性耕作,尤其是在中高田地塊,對比常規種植方式不但不應減產,還要在穩產的基礎上,追求超越常規種植方式的產量。為此,在技術措施與機具生產作業環節上,突出保護性耕作保土保水核心作用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并且要積極挖掘創建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與作業機具,“懶漢種地法”,也少不了必要、針對性、問題導向性的“精耕細作”。多點示范實踐證明,同常規種植方式相比,保護性耕作采用條耕技術種植方式,完全可以超越常規種植方式,特別是不但使低洼地可以采用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并且產量優勢明顯。無論從理論到實踐,條耕技術與機具是保護性耕作穩產增產居首位、在相當一部分保護性耕作適宜推廣應用區域與地塊,將逐步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術措施。三是實際需求。保護性耕作條耕模式,是找到了保護性耕作與大多數農民能夠認可、接受,最為切合實際的結合點。如果推廣條耕模式,對東北適宜實施保護性耕地的區域和地塊來講,既堅持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硬核”秸稈覆蓋,又達到了農民常規精耕細作的要求,能創造出一個比較潔凈的待播種床,有利于提高播種質量、有利于提高地溫、有利于出苗生長、有利于大多數采用托管、代耕的農戶認可在這樣條件下進行播種。如果采用條耕,農民就可以采用保護性耕作;否則,有相當一部人就會拒絕采用保護性耕作,仍然要處理秸稈。找到兩方面這樣一個結合點,保護性耕作的優勢與傳統常規精耕細作耕作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采用條耕技術模式,那樣接受的農民就多,保護性耕作推廣就會比較快,不然推廣的難度就比較大。
 
  三免耕要降速度。
 
  要提高播種質量,除了按照技術要求作業外,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合理的播種作業速度。理論上,免耕播種機的作業速度可以達到八公里以上,在實際作業中,有的機手為了圖快達到了8到10公里,這樣作業質量的話,作業下種準確率呀,就很難保證。美國在一名農場主總結高產競賽一個經驗,就是在美國免耕播種機、精播機先進的情況下,也強調把播種速度一定要降下來。為了提高播種機播種子質量,一定要把播種機速度控制在5到6公里左右。
 
  四是適當增加密度。
 
  決定玉米產量,尤其是創高產,關鍵在于群體優勢,靠株數,一般常規種植一般的保苗株,都在50000到55000左右,保護性耕作的,最少的話應該保證6萬株以上。根據這一目標,按照種子發芽率來確定下種量,這是保證穩產增產關鍵一環。
 
  注意堅持三大原則、抓好八個要點,努力實現保護黑土與增加玉米產量的雙贏。
 
  堅定保護性耕作穩產增產的自信
 
  科學精準指導護黑土增玉米雙贏
 
  五是二次噴藥除草:從實踐看,保護性耕作除草環節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有覆蓋的休閑行,草反而少了,不出了,僅有個別大草長出,反而可以適當減少除草劑使用量。破所謂除草難,防草荒加重,關鍵在于噴施除草劑要把握好方法和時機。
 
  成熟的經驗是,分苗前苗后兩次噴灑除草劑,保證足夠的封閉和滅草水量,苗前和苗后除草相結合是有效的方案;草甘磷不是唯一的除草劑選項,多種除草劑相結合;可以提前防控雜草;多種方式結合除草?,F階段還是使用地面行走噴藥機械,比植保無人機把握大。
 
  六是病蟲害以防代治:不能等到病蟲害已經發生了再去應對,應注重提前預防,等有了再去打就來不及了。每年形成固定的一防或兩防制度,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最后白忙活一年,卻有可能把豐收的希望葬送了。一要防預病蟲害,一定要預防為主,勤觀察,一旦發生及時預防控制。二要講究細節,科學用藥,比如,藥劑分兩次稀釋,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就使植保藥效大打折扣,草也打不住。有問題及時找老師、專家交流請教。
 
  據了解,國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聯盟微信群有一個科技大講堂,不一定期組織技術交流;聯盟還在東北一百多個基地,不乏擁有保護性耕作植保經驗豐富的高手,高人,有豐富的實踐,可交流汲取。
 
  七是增加苗期深松:從近幾年保護性耕作應用的實踐看,苗期深松這個環節很重要,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一個保護耕耕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作業環節,得到很多農戶的認可,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技術項目。
 
  通過深松不僅是打破犁底層的問題,它特別在苗的前期起到了散寒提溫作用,增加蓄水抗旱能力,減輕土壤水蝕,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后期還可以進行追肥,所以這是一項穩產豐產的技術保障措施,應該重視起來,指導引領農戶去應用。
 
  八是應用化控技術(包括苗期追施肥):在種植方式、植保田間管理等措施,都同樣的情況,玉米產量能不能創高產,是否采用了化控技術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不能小看。美國參加玉米高產競賽的農場,在玉米生長期都普遍采用化控措施,促生長促發育促進產量。這兩年有的地方正興起的施用一種叫玉米膨大素、口肥施用菌肥,據介紹,都有一定效果。另外,國內外采用的玉米除雄措施等,都可以應用借鑒。施用葉面殺菌劑,試驗結果表明,葉面殺菌劑的施用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合理噴施葉面殺菌劑,可以提高玉米產量每畝約30kg。在美國,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噴施葉葉面殺菌劑。
 
  同時,不提倡“一炮轟”,倡導分次施用化肥,即結合苗期深松后期可以結合追肥進行。追肥很重要。玉米生產中很多地塊后期是嚴重缺肥的,是早衰的。苗期追肥,或者結合深松追肥,效果就很好。每公頃可以減少施用100-200公斤化肥,不僅減少肥料使用數量,后期還不脫肥。一味地增加肥料,包括施用各種控緩施肥,都不一定有追肥的效果好。有的地塊,底肥投了900公斤甚至一噸肥,到后期玉米還有脫肥現象,玉米植株出現黃底葉嚴重,出現早衰。像今年前期雨大,雨水沖刷土地,前期化肥流失、回發加重,使肥效大大降低;而實行分次施肥,在苗肥來一次追肥,效果截然不同,形象說,到十月初這樣的玉米還是綠色荵蔥,上籽粒、降水份。
相關內容
    無相關信息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亚洲综合无码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色在线视频 另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