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就加快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作如下決定: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明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業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轉向更多地依靠資本和技術投入,農業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的專業化、組織化和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快,農業的市場競爭關系由國內競爭轉向國內國際雙重競爭,農業和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這一新形勢,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我省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很不適應。主要是大型農機具保有量持續下降,農機裝備落后;農機科研開發滯后,新型適用機具短缺;農機工業生產不景氣,農機新產品自給率低;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薄弱,基層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機管理體制不強,經營機制不活,已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更需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我省糧食等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村生產力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措施;是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擴大生產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是推動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縣域突破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農機農藝結合水平、推進農業耕作制度改革、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新時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大意義,切實擺上突出位置,制定發展規劃,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發展步伐。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確定新時期農機化發展目標
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路是: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的原則,加速農機管理經營體制改革,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和農機化管理水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農機科技活力。為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力增強,建設生態環保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服務,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發展目標任務是:2000年,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大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7萬臺,萬畝耕地平均動力1600千瓦,綜合配套比達到1∶3。到2005年,糧食主產區主要農作物和主要生產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大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2.1萬臺,萬畝耕地平均動力2000千瓦,綜合配套比達到1∶4。到2010年,大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2.4萬臺,萬畝耕地平均動力2400千瓦,綜合配套比達到1∶5,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功能齊全的農機管理和服務體系。
區域發展戰略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因地制宜,分區決策。中部主要是圍繞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增加有機質,從提高糧食生產率、降低成本、提質增效出發,加速大型農機具更新,建設多元化農機服務組織,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西部從改善生產條件,優化生態環境出發,重點調整動力結構,增加大型農機裝備,在草原濕地、農田水利、林業等方面拓展農機應用領域。東部重點發展適應山區的農業機械,積極推廣新型適用機具,擴大農機在特產、生態、林業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應用領域,提高山區半山區農機化水平。
要切實抓好農機化示范區建設。在全省重點建設榆樹、九臺、公主嶺、舒蘭、前郭、洮南、東豐、梅河口、敦化、撫松10個農機化示范縣和100個農機化示范鄉鎮,圍繞農機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技術機具和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和示范,促進和帶動全省農機化發展。
三、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建設適應現代農業需要的農機化經營管理體制
農機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深化農機管理體制、經營體制和服務體制改革,強化宏觀調控職能,進一步搞活經營服務機制,走農機制造、科研、銷售產業化和生產、經營、服務一體化的路子。
改革管理體制。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逐步從單一的行政推動轉向經濟、行政、法制管理并重,逐步實現農業機械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管理模式。要本著“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理順體制,完善機構,精簡人員,提高效率。
改革經營體制。要針對農機經營分散、規模偏小,效益不高的問題,打破所有制界線、行業界線、區域界線。農機銷售、修造、供油企業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進行資本運營、資產重組,組建農機經營聯合體;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依托或掛靠大中型企業,成為區域性經營組織;進行股份制改造,建設股份制合作企業;資不抵債和經營無望的企業進行依法破產。
改革服務體制。要著眼于解決組織化程度低、服務層次低、專業化水平低和功能不強的問題,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體,實行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作的服務體制。以農機專業戶為主,堅持以站帶戶、以隊帶戶、以戶帶戶和服務組織加農戶的辦法,建設站、隊、專業戶服務聯合體。實行跨社區服務,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鼓勵、引導農民自愿地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聯合與合作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機服務一體化進程。推廣榆樹市弓棚鎮以機械化為依托,堅持大型農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進而加快勞動力轉移,發展二、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的做法和經驗。
四、廣籌資金,大力扶持,多渠道增加對農機化事業的投入
按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機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起以集體和農民自籌為主,國家資金扶持為導向,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機化投入機制。農民是發展農機化的投入主體,各級政府要千方百計引導和扶持農民采取入股、合作等方式增加對農機化的投入。要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個人及社會經濟實體向農機化事業投入資金。鼓勵跨行業、跨產業、跨區域吸納社會和域外資金,發展和興辦多種經濟成份的農機服務組織,開展農機生產和經營。
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大型農機具更新、農機科研開發、新機具推廣及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省里對大型農機具更新采取4∶4∶2的更新投入政策,即農機專業戶及農機服務組織自籌40%,銀行貸款40%,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補貼20%。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補貼的20%優先用于銀行貸款貼息,余下部分用于購機補貼,吸引更多的農機專業戶及農機服務組織增加對農業機械的投入。各級財政每年在年度財政預算中要安排足額的專項資金,用于大型農業機械更新,從2000年到2005年,每年更新1000臺(套);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業機械的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同時集中部分農業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糧食自給工程等國家財政投資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用于發展農業機械化;省計委每年從基本建設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用于農機基礎設施的重點建設項目;省科委在科研經費中每年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農機科研攻關;銀信部門要對農機化發展安排必要的貸款。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落實資金并加強對資金的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挪用。為保證國家、省和地方用于發展農機化的優惠政策和資金到位并取得效益,在資金管理上,采取專戶存儲,??顚S?統一采購,社會招標的辦法;在投資對象上,直接面向包括農戶、農機專業戶在內的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做到一視同仁;在資金使用上,向經營業績突出的農機服務組織重點傾斜。
五、立足農機農藝結合,加速農機科研開發和推廣應用
農業機械是先進農藝技術應用的載體,各級政府要適應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規模,從發展高效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要求,加大新機具、新技術、新產品研制開發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
在新機具的研制上,要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根據種植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產品初、深加工轉化的需求,對新型適用的農機具進行聯合攻關。逐步在種子加工處理、深耕整地、復式作業、精量播種、植物保護、施肥、收獲、栽植、糧食烘干、飼料加工、秸桿利用、精深加工、儲藏保鮮、工程開發,以及牧業、水利、漁業、林業、特產業、能源環保等新機具、新技術的研制開發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強農機農藝結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在新產品的開發上,要以科研成果轉化和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新機具、新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強科研單位、院校和制造企業的經濟合作。省經貿委要組織有關部門和企業,對農業生產急需的先進適用農機具的開發,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改造,給予重點扶持。企業技術改造要把農機行業的項目作為重點優先安排。應在科技三項費用中安排必要資金專項用于農機新產品開發。同時,對開發農機新產品和技術創新的企業實行減免稅政策。
六、振興農機工業,用先進技術裝備現代農業
振興農機工業,大力開發、引進、研制和生產適應我省特點和農業生產需求的農機新產品,是加快我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刻不容緩的任務。農機工業企業和有加工制造能力的各類企業應積極主動地進入農村市場,以高水平的技術設備和人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把產品、技術、維修、配件、信息送到農戶,在支農的同時發展自己。
農機工業要創造條件,組建企業集團和培育“小巨人”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圍繞優勢拳頭產品,采取主輔配套,合資合作,實體聯合,產業重組,股份和股份制合作等多種形式構建新的農用工業保障體系。
加強產、學、研聯合,迅速提高企業的開發能力。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的作用,加強企業、科研、院校的聯合,對重點項目進行聯合開發。
外引內聯,招商引資,借助外力加速發展農機工業。從技術、人才、資金、信息、機制等方面抓好引進,大力發展農機工業企業。
多方籌資,加大投入。引進、研制、開發農機新產品的資金,應建立以企業和科研單位自籌為主,社會籌資為輔助,政府財政扶持為導向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的投入機制。農機工業企業或改制重組后的農機企業所開展的農機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合資合作等項目,享受省政府關于鼓勵省外投資的所有政策規定。
對資產重組的農機工業企業,盤活有效資產。對新組建和改制后的企業和企業集團,在資金、稅收、技改、上市等方面要給予重點扶持。在國家技改債券貼息項目中,適當安排農機工業技改項目,用貸款貼息吸引商業銀行的貸款,用以支持農機工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
七、穩定隊伍,建立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穩定隊伍、健全體系是加快農機化發展的組織保證。要按照《吉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的規定,依法保持農機隊伍的穩定。在機構改革中要確保隊伍不散、經費不減、職能不削弱。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是國家設在基層的農機管理服務事業單位,為了便于管理,發揮作用,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一律改稱為農機技術推廣站。本著完善機制、強化職能、深化改革、精簡人員的原則,切實加強隊伍建設,繼續實行條塊結合、雙層領導、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要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機的基本需求為導向,堅持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方針,逐步建立起國有、集體、股份合作、專業戶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要逐步建立起以縣為中心、鄉為骨干、村和專業戶為基礎的農機服務網絡??h、鄉兩級站隊要加速改革,有的也可實行“一站兩制”,盡快實現管理與經營服務職能分離,人員分流,實行管理職能法制化,經營服務企業化。要拓展服務領域,搞活經營機制,增強經濟實力,提高服務水平。村、戶農機服務組織要辦成獨立的經濟實體,實行企業化管理。要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加速對現有農機服務組織的改造,對新建的農機服務組織要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經營。要鼓勵國內外企業、個人進入農機服務領域,投資興辦服務實體或兼并現有服務組織,或入股參與農機經營服務。
八、加快農機法規建設步伐,依法加強農機管理
要大力加強農機法規建設。要全面貫徹《吉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抓緊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規、規章。
要進一步強化農機產品、農機作業的質量管理和市場管理,加大監督力度,規范農機銷售和農機作業市場,杜絕假冒偽劣產品,提高和改善作業質量。同時要加強對農機維修網點、銷售網點的監督管理。繼續實行農機產品推廣許可證制度,對鑒定不合格和未取得推廣許可證的產品,不得銷售和推廣。
要進一步強化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加強對拖拉機、農用運輸車等機械和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監督和檢查,提高農機安全監理水平,減少事故。
九、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農機化工作的領導,要按照全省農機化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要建立農機化工作領導目標責任制。各地要把農機化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政府崗位目標,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各級政府都要組織有關部門對各地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進行定期監督檢查、考核獎懲。
各級政府要組織協調有關部門,積極參與農業機械化建設。計劃、經貿、財政、人事、公安、交通、金融、稅務、工商、審計、物價、技術監督、教育、科技、科協等部門,要按照各自對農業、農機化事業發展擔負的責任,做好農業機械化工作的指導、管理和服務工作。確保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