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樺南縣金沙鄉紅豐村農機作業合作社
一、適應新形勢,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
紅豐村位于樺南縣縣城北部。全村3個自然屯,482戶,1435口人,760名勞動力,9980畝耕地。農機作業合作社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其中車庫、農具棚、辦公室和會議室建筑面積710平方米。合作社入股農民210戶,入股土地6600畝,現有大型輪式拖拉機3臺,履帶拖拉機1臺,配套農具11臺(套),聯合收割機4臺。機械作業輻射周邊4個鄰村,機車年作業面積35000畝。合作社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現有管理和工作人員12人,其中理事長1人,理事6人,監事主席1人,監事4人。農機作業合作社固定資產132萬元。
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村領導班子始終堅持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道路,決定原生產大隊時期的機車機具不賣,繼續保留。1990年,在佳木斯地區第一家正式組建農機機耕服務隊。1999年,全村有72戶農民自愿拿出750畝耕地參與集約化經營。為了解決好大機械與小地塊的矛盾,充分發揮大型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借鑒吉林省榆樹市農機服務隊的經驗,以原農機隊為依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機股份合作社。2001年農戶自愿帶田入股,當年入股農戶130戶,耕地2800畝。2003年,合作社機車整地6000畝,收割大豆5000畝。土地集中連片,既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又增加了集體積累。通過示范引導和效益比較,股民逐年增加。2004年春,省委書記宋法棠到我村視察,對合作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當場拍板撥???00萬元,用于更新機械和廠房改建。在省、縣農機局的指導下,建起標準化場、庫、棚,重新修訂和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制定了各項管理和責任制度,健全了組織機構,合作社正式更名為農機作業合作社。
二、發揮農機作業合作社作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
合作社建立后,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明顯的作用。
1、充分發揮了大型機械的作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
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建立,使大型農業機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合作社采取連片種植,規模經營,以大型機具為核心,提高了機械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收費標準主動下調的情況下,合作社仍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入股農戶土地100%連片種植,播種時間比過去縮短了8—10天,秋整地比過去縮短了20天,畝平均增產30%以上。在增強自我發展更新換代的能力的同時,促進了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使用,使農機走上良性健康發展之路。同時,由于合作社直接經營土地,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機耕費收繳難的問題。采用大型機械聯合作業,單位成本降低,整地標準提高,入股農戶100%實現機械整地和機械收獲,有效的解決了各家各戶農民自己養小型車種地投入大,而且農田作業重復,耗油高、質量差,地越種越硬,影響糧食生產后勁的問題。
2006年,入股農戶每畝機耕費比沒入股農戶每畝機耕費節省30%,大豆坰產5000斤,比未入股土地增產近1000斤,成果非常明顯。2005年183戶參股,參股土地4600畝,農民平均比上年畝增收40元,全村糧食生產一項與上年相比,產量增長12%。2005年,4臺聯合收割機作業11000標畝,收入14萬元,利潤7萬元。拖拉機作業15000標畝,收入18萬元,利潤6.3萬元,合計利潤13.3萬元。2006年4臺聯合收割機作業面積10311標畝,拖拉機作業27150標畝,全年合作社總作業面積37461標畝,總收入51萬元,純利潤9.6萬元。
2、科學整合利用資源,提高了農民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建立,有效的整合了資源,初步實現了合理搭配生產要素,實現了土地連片種植,有效解決了大機械與小地塊之間的矛盾。組建合作社后,通過內部合理調串土地,農戶耕地平均由每戶7個地塊到減少到3個地塊,入股農戶農業生產作業,從整地、播種、中耕、植保到收獲等各個環節,全部實現作業標準化。通過實行“六統一分”管理機制,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經營。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農民從事的生產經營存在著一定風險,而農民“帶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后,能夠與市場有效對接,并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二次分配”,既解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一家一戶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土地承包政策與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的矛盾,又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3、加快了勞動力轉移,推動了“二、三”產業發展。
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部分勞動力,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全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跳出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通過勞動力結構合理調配和優化組合,使農民增收途經不斷拓寬。投入到耕地上的勞動力減少了70%。年初,有42戶農民通過合作社簽訂協議,把1200畝土地交給合作社管理和經營,他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后,騰出身子養羊、養牛、養雞,開辦加工廠,搞運輸或外出打工,這樣可以不出工,不出力,收入不減少。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改變了部分農民“一畝三分地,餓不著,富不了,離不開”的局面。他們利用剩余時間各盡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畜牧業和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去。走分工分業專業化道路有效地利用兩??臻g搞創收。幾年來,農機作業合作社積極為村民提供技術信息、市場信息。鼓勵他們走出去、闖市場、開眼界,多次組織參加縣、鄉舉辦的勞動力再就業培訓班,全村每年外出打工勞動力都在150人左右,人均創收3000元,總收入45萬元。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800元。
4、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
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建立,增加了集體積累,增強了村經濟后勁,也儲備了作大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的實力。通過產業化又能就地消化安置一批富余勞動力,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2005年6月,由國家投資和合作社自籌形式,融資103萬元,興建了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的黑龍江省鴻玉獺兔養殖場,其中獺兔舍面積2000平方米,籠位3200個,從山東購進種兔660只,全年可銷售商品兔2萬只,收入100萬元,2006年基地為90戶股民放種還商品兔2000只,年銷售商品兔4.8萬只,銷售額240萬元,股民獲利120萬元,人均增收1320元,獺兔場為廣大剩余勞動力增收致富開辟了一個新領域。2006年就兔產業一項就消化安置了剩余股民勞動力95人,附屬產業的建立,增強了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后勁,對合作社的穩定的發展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