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上面有一點點蚜蟲,我再防治一下,這是大疆T40無人值保機,一天下來500畝地能全部噴施結束 。”五月的田野,麥子正在灌漿。江蘇南通如皋農機手叢小林來到他的承包基地,不用下到田里,只需要站在田埂上,輕松地按下按鈕,無人值保機便“轟”地呼嘯升空,隨著一壟壟麥子掀起“綠浪”,藥物均勻地噴灑在小麥葉面上。
叢小林是一名“80后”,他有頭腦,懂技術,善學習,前不久,被授予南通市“五一勞動獎章”。
說起為什么會當上農機手,叢小林說那是緣于兒時的記憶。父親是個農機手,開著一臺手扶拖拉機幫人耕地,晚上回來總是一身泥,累得連話都不想說。
為減輕父輩們的勞動強度,2006年,叢小林花2.8萬元買下一臺二手的乘坐式插秧機,10多年過去,他家的插秧機早已升級換代為無人駕駛插秧機。在去年舉辦的南通市首屆無人駕駛插秧機操作技能競賽上,比常見故障診斷排除、比技術維護、比田間作業,叢小林樣樣領先,毫無爭議地獲得了第一名。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機也日趨智能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型農機發展的變化,叢小林報名參加了高校舉辦的培訓班。2020年,他還在無人插秧機上裝配了側深施肥裝置,在插秧時就可以將緩釋肥一次性施在秧苗兩側,少用人工不說,還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減少了面源污染。
傳統的稻麥種植利潤微薄,他就向現代農機要效率,向現代農業技術要收益。他與南京農業大學一個博士團隊合作,在自家的500畝地里安裝了紅外傳感器,借助人工智能新技術實現精準變量施肥,平均每季每畝地僅肥料就能節約30多元。
如今農村勞動力短缺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叢小林的現代農機成了農業生產的生力軍,也讓農業成為一個有“錢途”的行業。在他的示范引領下,一批80后、90后投身農業,新型農民們的青春綻放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