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省各水稻產區搶抓農時,加強人力和機械化投入力度,全力加快水稻插秧進度。目前,全省水稻插秧工作已基本進入收尾階段,實現了不插六月秧,為糧食增產、提質、增效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東豐縣三合鄉、橫道河鎮、黃河鎮等水稻主產區,經10多天的搶栽、搶種,數萬畝水田被農戶們編織成片片的“綠毛毯”。三合鄉勝利村農民陳想家里有2公頃水田,今年又額外承包了10公頃。他說,雖然他今年承包的地較多,但全部采用機械進行插秧,極大地提高了插秧效率,預計再有3天左右就能全部插秧結束。
今年,東豐縣水稻種植總面積為25萬余畝,目前已完成90%以上。為確保水稻全部插在高產期,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縣農業技術人員還深入水稻產區,引導廣大水田農戶搶前抓早,大力推廣抗旱節水栽培技術。針對近期氣候多變情況,專家還提醒廣大農戶在掌握好水稻中前期管理技術的同時,也要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確保苗全、苗齊、苗壯。
農安縣龍王鄉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水稻一直是該鄉的主要糧食作物。5月下旬以來,隨著氣溫回升,該鄉水稻大規模插秧工作全面展開。
記者在龍王鄉聯合村看到,稻田地里新型水稻插秧機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農忙景象。 龍王鄉聯合村水稻種植戶張福平說:“我家有300多畝稻田地,現在趁天氣好趕緊種,成熟后合作社上門收購。” 龍王鄉聯合村婦女委員胡江南介紹,聯合村西臨太平池水庫,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都非常適合水稻種植,全村有2300畝水稻種植面積,預計六月初插秧全部結束。后期會持續加強田間管理,保持水稻的良好生長狀態。近年來,農安縣龍王鄉以推進綠色水稻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總抓手,堅持實施水稻產業相關措施,加大技術指導、農資保障,為水稻穩產增收打好基礎。同時,積極樹立品牌意識,切實增強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讓水稻成為促進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大特色產業。
我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粳稻主產區,地處北緯41度至46度之間,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2021年,全省水稻播種面積1256萬畝,年產量137億斤。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樹品牌、建聯盟、訂標準、搭平臺、拓渠道,實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如今,吉林大米已經成為吉林農業“第一品牌”,打出了一張閃亮的“白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