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吉林,天氣轉暖,覆蓋秸稈的田野大地上,散發出大自然的芳香,萬物復蘇的季節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保護性耕作換來了綠水青山,正吸引著越來越多農民摩拳擦掌,然而正當憋足了勁的吉林農民為新的一年再創豐收而備春耕之際,新冠肺炎疫情悄然來襲,給今年春季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設置了障礙。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整地和播種環節的先導設計與實施,直接關系到全年3050萬畝保護性耕作任務目標能否圓滿完成,直接關系到全省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應用基地和監測點建設能否高質量建成,直接關系到全省農民大豐收的愿望能否順利實現。而當前出不了門、下不了鄉、無法到田間地頭面對面指導,農戶和示范基地合作社(戶)著急,基層農機主管部門著急,更讓省農機主管部門和省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專家著急。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如何做到疫情防控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服務兩手抓兩不誤,成為吉林省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當前的首要任務。
為切實解決基層單位和農民“求醫問藥”問不到,省里專家“巡診開方”走不了的問題,3月中旬以來,吉林省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密切關注疫情形勢,不斷了解各地備耕情況,時刻保持與基層農機部門和合作社聯絡通暢,及時商討措施辦法。專家組一方面安排省農科院李剛、吉林師大陳智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關義新、吉林農大孟憲章、長春市農機院王利斌等專家,通過微視頻、微信、快手及抖音直播等線上形式,向全省農民普及講解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農民提早做好保護性耕作耕地準備;另一方面主動采取電話和網絡溝通形式,對接全省范圍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重點地區、重點縣份,開啟了一對一的“義診會診、開方送藥”專場,“騰訊會議”成為基層與專家對話交流的平臺。保護性耕作春季秸稈咋處理、技術模式咋確定、地里水大咋解決、壟作條耕咋轉換、作業質量咋保證、示范基地咋建設、機具裝備咋選用、試驗對比咋設計,一系列基層農機主管部門和合作社農民亟待解決的問題,都有了好的解決辦法和措施。
今年新建高標準應用基地的縣份、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難度較大的縣份、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尚不明確的縣份等主動“排隊掛號”,專家組針對當地的現狀、提出的問題、關切的難點和擬采取的措施等各式各樣的問題,當場“義診把脈”“開方送藥”,幫助他們細致研究制定技術方案、技術措施、實施方法和質量標準等,并指派省級專家“專人專點”負責指導。每場“巡診會診”都吸引了市(州)農機主管領導、縣農機局(站)長、主管科長、推廣站長等全程參加,大多數縣份還將承擔縣、鄉、村三級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的合作社理事長、農民拉進會場,面對面向專家“問藥求方”。
與扶余市的對接會上,專家了解到該地準備在全域內重點推廣條帶耕作技術模式,而該地東、中、西區域土壤存在較大差異,又不宜采用同一種模式。為此,專家給出了東部黑土區域可以實施條帶耕作為主的模式,以提高地溫、播種質量及出苗率;西部土壤沙性較大地區推進秸稈全覆蓋還田直接免耕技術,減少風蝕和水蝕,逐步增加土壤有機質;中部低洼地可以試驗壟作保護性耕作模式,改良土壤,提高地溫三種技術模式的“治病良方”。
與松原寧江區的對接會上,當專家們了解到當地免耕播種機保有量較多,而深松機寥寥無幾的情況時,給出了應加強深松技術的示范,打造深松的樣板,深松機選購需滿足蓄水保墑為目的,不應選購提溫降墑型的深松機,確保有效利用自然降水及秸稈覆蓋而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春季抗旱保全苗的“對癥藥方”。
與前郭縣的對話會上,針對坐落于風沙干旱區域的縣級高標準應用基地農戶,打算主推條帶耕作技術的想法,專家們分析了當地氣候土壤特點、闡述了條帶耕作的利弊,找出問題根源,給出了不建議主推條帶耕作模式的“診斷”,建議推廣寬窄行平作、壟作全覆蓋免耕技術模式的 “秘方”,令農戶豁然開朗,如獲“真經”。
與柳河縣的對話會上,針對當地耕地水分大、地溫低、有坡度、土黏重,特別是農戶和農機推廣人員都嚴重缺乏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經驗、沒有良好成功案例的情況,專家們從適用技術模式和機具裝備選用、操作技能和耕作栽培技術以及肥料使用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精心指導,農戶大有久旱逢甘露之感,記錄的手筆始終停不下來,反復咨詢、反復請教、盛情邀請專家在疫情允許時一定要來現場指導。
參與對話的各縣農機部門工作人員和農戶對專家組線上“巡診開方”表示感謝,對專家在疫情防控“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還時刻惦念他們、惦念農村、惦念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崇高事業精神贊不絕口。
針對各縣份普遍存在的“一炮轟”施肥現象,專家們提出了減量分次施肥法,即“口肥+底肥+追肥+兩次葉面肥”的施肥“藥方”。不但可顯著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10%~20%的化肥施用量,而且還能夠保證玉米各生育關鍵期的養分供給,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圍繞著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縣份開展的這次大型專家“義診巡診”對話活動已經持續了十幾天,每個場次都有針對性地結合縣域特點安排相應專業的專家參與,少則四五人、多則八九人的專家團隊,為各地提供了精準的“切脈與方劑”,鄭鐵志、關義新、鄭金玉、陳智文、王利斌、李剛、陳日曌、孟憲章、黃建、齊江濤、李明森等十幾位專家參與其中,并分別從縣域保護性耕作推進總體原則方向、基地模式、方法要求、措施要點、機具選用、試驗比較等多方面、全領域進行了技術指導。
截止到發稿,農安、舒蘭、扶余、寧江、前郭、柳河、東豐、雙陽8個縣份線上對話專場已經結束,已“預約掛號候診”的洮北、大安、和龍、九臺、德惠、洮南等縣份,專家組將陸續安排專場“義診把脈”,力爭在疫情防控解封前,將全省有意愿開展線上對接的保護性耕作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縣份,全覆蓋完成線上指導工作。待解封后,專家組將立即奔赴田間地頭,開展面對面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