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是我省糧食的主要產區,糧食產量高,秸稈量大,各縣市區域環境條件差異較大,對于實施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存在一定的難題。“秸稈覆蓋影響地溫回升”“秸稈覆蓋影響播種質量”,農機大戶及農民對于秸稈全量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存在疑慮,技術推廣難度較大。
為準確把握和破解中部地區秸稈全量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難題,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高質量發展。6月18-25日,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處曹殿廣帶領省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鄭鐵志、關義新、鄭金玉、陳日曌、王利斌、李明森等農機、農藝、栽培、植保方面專家,先后來到了雙陽、伊通、九臺、德惠、榆樹、扶余、前郭、農安等8縣(市、區),深入田間現場進行會診把脈、技術指導和答疑解惑。
中部地區是我省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難度最大地區,一方面這里產量高、面積大、土質好、氣候佳,農民犯難過量秸稈無法處理,另一方面這里地形又相對復雜,東南部雙陽和九臺部分地區為丘陵,德惠到榆樹以平原為主,農安西部以及松原為半風沙區,給保護性耕作有效的技術模式確立帶來了困難。針對這一地區常年存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棘手問題,專家們深入田間踏查,與農民攀談了解,綜合分析判斷,因地制宜提出了針對性十足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以及高產配套技術方案。在技術模式方面:一是丘陵半區大力推進“秸稈全量還田留茬歸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要求秋季完成歸行作業,以此通過秸稈覆蓋減少水土流失;二是中部平原區重點推廣“秸稈全量還田條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著重解決大量秸稈覆蓋帶來的地低溫、回溫慢、播種質量難保證問題;三是中西部半風沙區突出秸稈留茬覆蓋和春季歸行播種作業模式,著力提升土壤抗旱保墑能力;四是西北部風沙干旱嚴重區,大力推進秸稈全量還田原壟側位免耕播種技術,突出解決土壤風蝕和春旱嚴重問題。在保障高產配套技術方面,專家們給出了三點指導意見:一是針對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一定要做好秋季或苗期深松,選對機具、選好時機、嚴格要點,這是保證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高產的關鍵;二是在施肥上應逐漸淘汰“一炮轟”做法,改用底肥+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作物后期脫肥保高產;三是提早進行化控和病蟲害的防治,以預防為主,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
專家們冒酷暑、戰風雨的務實工作精神,得到了所到之處農機部門、特別是當地農民的極高贊譽,真正做到了“培訓到地頭、指導到田間”,讓農民和基層干部說出了想說的話、問出了想問的疑惑,大有豁然開朗、黑夜見陽光的感覺。
李克強總理剛剛到過的前郭縣蒙古艾里鎮圖那嘎村孔書記是個有多年經商經驗、思維縝密、話語嚴謹的村帶頭人,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這里總來領導或專家,一般來專家來我都不吱聲,因為他們說的技術都“不著調”,你們不一樣,我一聽說的技術、說的道理就“靠譜”,就有道理,聽著就有收獲,干著就能行,明年你們說用多少地搞對比、搞驗證我就定了,農民都信著我,周邊二十多七嘴八舌的農民一聽紛紛贊同,都要按專家們說的試試。九臺區興隆德強農場理事長潘炳國說:原來對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信心還不足,通過你們專家通俗易懂的講解,非常有道理,我技術應用上存在的問題也特別切中要害,真是進一步堅定了我實施這項技術的決心,明年在面積上要有新突破,要成立秸稈全量還田協會,帶領更多的農戶參與這項工作,要按照專家的建議進行種植,要實現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整村推進”。農安縣三盛玉鄉代軍合作社理事長張代軍說:專家組的到來,幫我找到了技術應用上存在的缺欠,給我指明了干好保護性耕作的方向,我這十年九旱的沙土地高產有了保證,你們提出的秸稈全量還田水肥一體化的方式,即能實現糧食高產豐收,又能實現合作社的穩定收入,我馬上把這20公頃安裝滴灌設備,試驗成功,明年就加大推廣力度。
與農民合作社田間地頭零距離的接觸,零距離的交流,零距離的互動,也令專家們切實看到了農民的需求,同時更多地感到保護性耕作的責任和使命。下一步,專家組會繼續行動,繼續深入基層縣鄉村、深入田間地頭,在關鍵生產環節帶去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及時雨”,不斷破解保護性耕作推廣技術難題,推動全省保護性耕作技術質量提升和面積的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