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安排部署,7月10日,省農委與省財政廳在雙遼市共同舉辦全省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培訓班,總結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的工作成效,交流典型經驗,示范推廣耕作裝備和模式,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省農委主任于強,副巡視員成洪,省財政廳總會計師王學志參加培訓班。
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是農業耕作方式的一場革命,是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加快改變傳統耕作方式,減少土壤風蝕、水蝕,增強耕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提升耕地質量和耕作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加強黑土地保護、蓄水保墑、節本增效和防治水土流失為目標,突出試驗示范、典型引路、政策引導和項目帶動,大力推廣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不斷擴大實施范圍和作業面積。截至2017年末,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由2007年的5個市(州)擴展到9個市(州)全覆蓋;由9個縣份擴展到46個縣份;由42萬畝擴展到560萬畝,增長13倍。
今后一個時期,我省抓好推行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主題,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著力推進農業耕作方式變革,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力爭全省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玉米播種面積45%左右;作業成本比傳統耕作方式平均降幅10-15%,玉米單產平均增幅4-8%,耕層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10-15%左右,年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01-0.05個百分點,減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減少農田揚塵量30-60%。在全省基本形成以秸稈直接還田利用與耕地保護相結合的種植生態化耕作制度,形成耕地質量、耕作效益、耕作生態“綠色增長”的推進機制。
主攻方向是:突出玉米、大豆兩大作物,重點在玉米種植、玉米和大豆輪作等種植區域實施,推廣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索形成適宜不同生態類型區域發展的全程機械化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模式,探索形成政府扶持引導、農民主體運行、多方參與運作、技術裝備支撐發展、農機農藝融合和市場化方式推進的工作機制。
戰略任務是:全省按照“村建點、鄉建片、縣建區、梯次推進”的發展布局,完善技術路線,強化指導服務,加快建成“點、片、區”梯次結合的樣板示范區,輻射帶動全面發展。
從2019年起,我省將適當擴大補貼資金規模、提升補貼標準、擴大補貼實施范圍,努力滿足各地開展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的需要。繼續將保護性耕作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購置需求。繼續開展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機主體建設,支持購置保護性耕作機具。支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機主體和農業經營組織承擔作業任務,鼓勵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耕作技術推廣應用。
實施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作。省農委和省財政廳要求各地強化責任,確保政策項目、目標任務和推進措施全面落地。各地要抓緊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摸清適宜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的耕地數量和分布,分清適宜不同耕作技術模式的耕地類型和種類,形成由點及片、由片及面,進而實現全面推進的發展格局。
會前,全體人員參觀了雙遼市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和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裝備等現場。培訓期間,長春市、雙遼市、農安縣、敦化市政府作了經驗介紹。
參觀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現場
參觀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情況